2010年4月23日星期五

祖父 李介夫


先祖于一九二八年南来新加坡,循朋友的介绍下北上马来亚半岛的马六甲。他就在这古城落户,在当地著名华文学校平民华文小学任职教员。数年后他被调升至马六甲市郊的马士丹那{Masjid Tanah}益华华文小学为校长,直至一九三八年抱着政治理想回返中国,开始他的漫漫政治长路。。。

在此,身为李家的长孙,我将在我的博客陆续上载祖父的历史文献,以兹纪念!

爷爷,我们永远怀念您!

延安时期的侨联与华侨

抗战初期,华侨青年到延安后,大部分先在陕公、抗大和泽东青年干部学校学习,然后分派工作。入陕北公学学习的华侨最多,先后有200多人。陕北公学成立于 1937年10月,校长成仿吾。1938年7月,在旬邑看花宫(今属宜君县)成立了陕公分校,校长李维汉。那时,陕公分校有华侨学员100多人。1938 年,毛泽东曾为陕北公学题词:“陕北公学是属于中华民族的,因为他为着抗日救亡而设,因为他收纳了全国乃至海外华侨的优秀儿女。”就在这一年年底,在看花宫成立了陕北公学华侨联谊会,印尼华侨张然和(又名张国坚)为主任,副主任是泰国华侨朱瘦林,秘书长是新加坡华侨廖冰。张然和在中央苏区参加了中央红军,长征到陕北,陕公分校成立时任政治部副主任。1939年春,陕公总校与分校合并后任政治部主任,建国后他过早地病逝了。1941年初到解放日报工作。建国后曾任中国科学院直属机关党委书记。陕北公学华侨联谊会是在陕甘宁边区成立的第一个华侨团体,它为延安侨联的成立起了组织和推动作用。
南洋华侨驻延办事处是继陕公华侨联谊会后在延安成立的又一个华侨团体。

1938年11月,马来亚华侨彭士馨带领南洋司机回国服务团到延安。他们一行13人驾驶3辆汽车由香港经武汉、西安,跋涉14000余里,历时三个月。途经武汉时,给武汉八路军办事处留下1辆汽车转交新四军,所以到延安只有11个人和两辆救护车。他们到延安后,受到中央军委参谋长滕代远的接见,八路军总政治部还举行了欢迎晚会。不久,这一批服务团成员,有的去了前方,有的留在延安。彭士馨的弟弟彭士钦由于年纪小(年仅12岁)便入边区中学学习。建国后曾任陕西咸阳中级法院副院长、院长、陕西省侨联副主席等职。1939年7月16日,留在延安的南洋华侨回国服务团在边区交际处成立了驻延办事处,推选服务团团长彭士馨为总干事,冯志坚(女)任秘书,下设宣传股、组织股、劝募股,分别由杨约、黄国光、李文观负责。出席成立大会的有40多人,中央统战部代表徐一新、边区政府秘书长曹力如到会祝贺。

南洋华侨驻延办事处成立以后,积极开展工作,加强留延华侨的联系,得到党中央重视,决定成立一个统一的、规模和影响较大的华侨群众团体。1940年9月5 日,由南洋华侨驻延办事处发起,在杨家岭大礼堂(此礼堂于1940年冬失火烧毁,后来的大礼堂是在原址上重建的)召开全体留延华侨大会,到会华侨170余人,张闻天、吴玉章和中央统战部的领导出席了大会。大会决定成立延安华侨救国联合会,并通过简章,选举了执委。张闻天在大会上讲话指出,延安侨联的中心任务是:(一)努力学习准备将来工作;(二)研究侨胞所在地及各地侨胞的情形;(三)研究在华侨中我们的策略;(四)对外宣传与联络工作。大会选举延安华侨救国联合会第一届执委会,李介夫为主任,李介夫、谢生、冯志坚、余震、杨诚为执行。李介夫是1938年由马来亚来到延安的,在陕北公学毕业后留校工作,任李维汉校长办公室主任秘书。曾连任三届延安侨联执委会主任。1941年11月被选为边区二届参议会议员。建国后曾任全国侨联顾问、湖南省侨联主席。

为加强党对华侨工作的领导,1940年2月28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决定成立华侨工作委员会,由饶漱石负责。当时,饶任东南局副书记,不在延安。1940年 5月,朱德总司令回到延安后,中央决定朱德任侨委书记。9月27日,廖承志在香港八路军办事处致电延安侨委及在重庆的周恩来,建议加强对海外华侨的宣传工作。此电文收录在《廖承志文集》中。

转载自延安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