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19日星期一

虚心学习,加强团结 ~ 为完成土改任务而斗争!

这篇文章原刊登于南工团一九五一年十月八日团讯,是先祖李介夫在土改政策期间位于广东省南工团博罗队整顿队伍会议上重要讲话摘要。

在此我要非常感谢身在湖南长沙的姑丈易济民,费劲地给我寄来这可贵的历史文献。


姑丈易济民
。。。。。。。。。。。。。。。。。。。。。。。。。。。。。。。


祖父 李介夫


虚心学习,加强团结 ~ 为完成土改任务而斗争!

—— ——李介夫同志在南工团博罗队整顿队伍会议上讲话摘要

{一} 三个多月的收获。

三个月来的土改运动,在各级党委正确领导下,和大军地方同志合作努力下,在农民积极斗争下,八字运动已有很多收获。每个参加土改工作的同志包括南工团同志在内,都有其一份功劳。除了土改的收获不讲外,南工团还有如下收获:

1.最突出的是积极苦干,热情工作,全体大多数是如此。对农民解放事业满怀热情,日夜辛勤,有的甚至带病工作,领导上要他们养病,他们还不愿意,觉得离开了工作岗位难受。这是最宝贵的表现,是由于同志们两年来受党的教育,初步确立了革命人生观,同志们从工作中思想上是提高了一步。
2.深入贫雇,扎根串连。同志们出身中小资产阶级,生长在城市中,但下乡后,深入农村和贫雇农一起住、吃与劳动,深入细致,扎根串连。还不仅使土改工作打开了局面,同时初步的培养了阶级感情,改变了小产阶级感情,对农民有阶级的爱,对敌人有阶级的恨,而且生活作风也起了变化。这不是关在北京房子里能获得,也不是用金钱买得到的,这是激烈的阶级斗争中才能获得的。是最重要的一点。我们和大军、地方同志在一起,知识分子与工农结合,就有可能使知识分子工农化。这是个好的开端,今后要继续扩大。
3. 刻苦耐劳的生活作风。同志们百分之八九十是出身中小资产阶级,过着少爷、小姐式的生活,对农村是无知的。现在参加了工作,生活改变了,和农民生活在一起,开始时还觉得不好受,现在却习惯了。一百天的过程是艰苦变化的过程。
4. 懂得了些群众运动的经验。三个月的摸索,初步懂得如何工作,如何发动群众,学会了很多东西。初步的体会到农民的思想和感情,增加了不少农村知识。

{二} 运动中暴露了什么?

运动暴露了一切,暴露了我们的弱点,工作作风上的如严重的包办代替,形式主义等不去讲了。现在讲的主要是同志们暴露出 [骄傲自满、英雄自大]的思想。上面讲的是同志们进步的一面,但进步到什么程度?是否都进步了?什么原因进步的?总的说:同志们的进步有的是稳步前进;有的是又进又停;有的是进一步退两步。但绝大部分是好的,只有少数是进一退二的。朱新耀同志便是个典型。是什么东西支持一些同志勇往直前?是否他们学习时间久一点,理论多一些?工作经验多一些?都不是。这次运动中表明谁虚心、肯学习,依靠贫雇农就能进步。二区的黄波同志便是个列证。骄傲自满、英雄自大是从什么地方来的?是有三点根据的:
1. 初下村情况不了解,要靠地方同志,以前对大军是偶像崇拜,后来工作局面搞开了,做出了一些所谓成结,便认为“大军不行”、“地方睡觉”,唯南工团的“我” 才行,根本忘记我们的成绩从何而来?如果是从自己包办代替得来的,那不是成绩,我们不仅是看数字,主要还要看政治上是否争取了群众?敌人是否打垮了?包办代替就不可能。即使成绩不是包办代替得来的,但这个成绩也不是一个人取得的。我们不是住在孤岛中的鲁滨逊,我们的工作成绩与整个广东农民割裂不开;是党的政策方针的领导的结果;是与解放两年来地方党政干部努力打下的工作基础分不开。实际上成绩是党的;包办代替、形式主义等错误是自己的。朱新耀还自以为有功,大家讨论一下。许多同志的错误就是在取得所谓成绩之后产生的。今天要求,工作实践和思想实践。作了工作,但思想毛病更大了;骄傲自满、盛气凌人,那就是进一退二。
2. 积极肯干是好的,这是同志们基本的东西,失去它就失去革命的朝气。但有三种类型:一、埋头苦干,不计较个人得失,不为个人打算。如黄波、刘萍珍、蔡长华、陈励等同志是这类型。这是我们学习的方向。二、说是为农民服务,行动上不明确,把自己的工作与自己的思想对立起来,多了一个个人打算,少了一个全心为农民,在积极下面走私、过关。这种人处处好表现,显示自己如何高明,出风头,好名居功闹地位。对于积极性要保护、要表扬,对个人的自大、风头、名誉、地位思想,则必须坚决克服,在认真克服之后才能更大的进步。三、严重的个人利己主义,甚至有严重的不可告人的目的,如朱新耀同志之类。第一、第二类是占八九十,第三类是少数。
3. 有理论、有政策、又有做翻译的本钱。理论是指导实践的,但有了理论并不等于有了实践。有些同志做了“政策先生”无法无天,拿理论、政策做幌子、做挡箭牌,作为掩饰物抗拒批评,朱新耀同志满口讲政策,实际上不懂政策;胜充同志英雄自大争取当模范,丧失立场,这是不懂政策。毛主席说:“越是懂得政策的人越是谦虚待人”。即使我们知道一点政策,也不是去吓唬他人,应该很好帮助别人进步,帮助大军地方同志。但这些同志则相反,学了一些政策,变成自己的包袱,骄傲于人,是一种很不老实的作风。即使知道一点政策,也不是在北京消息一、二年得来,也是大军和地方干部打了江山,我们才有条件学习,饮水应思源。大军地方干部坚苦斗争,为了工作需要没有学习机会,我们占了革命的便宜,有什么值得骄傲?

{三} 产生的影响及后果

骄傲自满、英雄自大,是全体南工团同志最普遍、最突出的一个缺点。这个缺点,遭致了相当严重的损失;妨碍个人进步,影响工作健全进行,干部不团结。骄傲自满、英雄自大产生的后果:

1)妨碍了团结。。。团部自南下以来,一直号召同志们要学习尊重和团结大军和地方同志。我们一身二任,既要依靠大军,又要经营地方。我们一定要贯彻这个正确的方针。三个月来一般说做得好,执行了团的方针,基本上是团结的,许多同志也本着团部精神去做,没发生什么大问题。但严格说,同志们僅是组织上解决,思想上认识则不足。谓之,虽未发生大问题,但还存在思想障碍,各别甚至是严重的。南工团同志与大军、地方干部来自三个不同地方,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特点;如生活作风、工作方法。。。但这种差异,不是妨碍团结的关键。关键是在我们骄傲自满、英雄自大的思想。有些同志自以为老子第一,他只能领导别人而不受别人领导;不然就闹独立性目无组织,有小霸王思想,自己搞一村一乡,把大军地方同志一脚踢开。当了组长、队长骑在同志头上,指挥命令同志,个人意见第一。抹杀小组意见,忘记了党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

其次不尊重和学习大军与地方同志,不虚心向大军地方同志学习,更不虚心接受他们的意见,闹不团结。不晓得没有没有大军与地方干部,革命事业就不能完成,以为英雄好汉包打天下,不认识革命事业是依靠集体力量,要完成一切工作,都是依靠组织的力量,不是个人的力量。这些同志,就只会看到个人和少数人的力量。当别人向他提意见时,他就只有下面重重办法来反驳人家:
一、 以退为进,自以为工作少不了我,以不干工作来吓唬人,使大军地方同志以后不敢再批评。
二、 拿政策和理论当幌子反击别人提意见。
三、 说大军不懂话,塞着别人的嘴。
四、 不把情况告诉大军地方干部,使别人提不出意见。
我们在测验时,大家都会回答毛泽东思想作风特点之一是《善于与不同意见的人商量》,但到了实际工作就忘了。这是十足教条主义者,毛主席批评为“狗屎不如”。
我们有什么理由说自己意见一定正确而不考虑别人的意见?对农民群众也是不信任的。工作上必然是包办代替,对群众是自己解放自己的真理无认识。有些同志处处表现傲气,处处采取教训命令他人的口吻,不是商量问题之态度,反以教训的姿态作结论式的发言。只许自己长篇大论评判人,别人批评一句则不行。个别的非常狭隘,为了一句话,三天不打招呼。批评人家的态度很不谦虚。最恶劣的是冷嘲热讽,谩骂打击自己的同志,完全失去立场,朱新耀就是个典型。

小广播的风情已存在,应该禁止。南工团同志听到本团同志有犯错误的便不安,听到有谁做得好便风传天下。关心、爱护团是好,但这是不健康,不完整的。党是整体,南工团是党的一部分,大军地方干部也是党的一部分。团的荣誉固然是好的,但同样要爱护大军、地方。他们的成绩与缺点,也就是我们的成绩与缺点。坚决反对互相间讲别人的长短、讽刺、谩骂、打击别人的恶劣作风。有的同志看不起大军、地方,而认为大军是“包袱”,如朱新耀之类的同志简直毫无革命味道。

另一表现是夸大自己的作用,否定别人的作用,只看到自己的优点和别人的缺点,却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和别人的优点。思想方法是片面的。这一百天许多同志都已在工作中体会到大军同志的长处。我们不仅要认识到依靠大军经营地方,也要认识到依靠大军经营南工团。应学习大军坚强立场,明确的阶级观点,英勇奋斗的战斗精神,高度的自觉纪律与原则性。学习地方同志发动群众、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和坚持工作的刻苦耐劳之工作精神。大军地方之中有个别同志有些缺点,正如我们南工团有个别的同志如朱新耀一样,把个别现象看成整个问题是不对的。

我们同志对于地方关系也认识不足。我们和地方干部的关系,实际上就是知识分子与工农的关系,即工农干部与知识分子干部的关系。当地干部就是农民的代表和领袖,如果我们与当地干部团结不好,实际上是破坏了党和农民的关系。叶主席说:“土改队伍是政治的拖拉机,除翻土外还要播种、落地生根”,我们要培养地方干部,提高他在群众中威信,应该提高到政治上来看我们和大军地干的关系。

2)产生违反纪律。。。违背党的政策,无组织、无纪律。政治对抗,对党的方针与政策采取对抗的态度。少数是有意识的对抗,对政策和指示不认真研究和贯彻,甚至阳奉阴违。如政策下达之后,表示怀疑与不满;有些人则认为不吊打、不乱抓则不能反霸。有的人则说收缩政策是对地主软弱无能的表现。领导解释了还说:“我就是这样看法”。收缩政策之后,还有人吊打,而且亲自动手。这种无组织、无纪律现象是必须坚决纠正的。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