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自~历史大观园{http://www.bocaiit.com/Article/jindai/200903/1140.html}
1941年年初开始,陕甘宁边区政府根据三三制原则和同年5月公布的《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着手进行边区第二届参议会的选举工作。同年10月5日,延安华侨救国联合会选举李介夫为边区华侨参议员候选人。但是,在最后选举时,由于有些党的干部对三三制认识不足,工作不深不细,致使一些颇具代表性的非党候选人落选,包括华侨代表李介夫。在选出的242名参议员中,共产党人占了多数。为了弥补这一缺陷,同时又不违民意,中央西北局和陕甘宁边区政府共同决定,聘请46名非党人士为边区参议员,使边区参议员的成份基本符合三三制的原则。于是,华侨代表李介夫被正式聘为边区第二届参议会参议员。
李介夫,1908年生于广东省梅县,1928年,他离开老家到南洋谋生,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从事华侨教育工作。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满怀救国热忱的李介夫几经周折,于1938年离别妻儿,登上了回国的客轮,并于这年夏天到达延安,进入陕北公学学习,毕业后留校工作。
这里,奔赴延安的归国华侨已逾300人,且人数还在增加。为了将留在延安的华侨联合起来,更好地为抗日救国服务,较早到达延安的李介夫等在中共中央的指导和帮助下,广泛联络,多方调查,悉心筹划和组织延安华侨救国联合会。1940年9月5日,延安华侨第一次代表大会在杨家岭大礼堂隆重举行。张闻天、吴玉章以及来自马来亚、新加坡、印尼、爪哇、英国、法国、美国等地的华侨共170余人出席了大会。会上正式宣布成立延安华侨救国联合会(简称延安侨联),选举李介夫、谢生、冯志坚(女)、余震、杨诚等5人为执委会委员,李介夫任首届执委会主任。
1941年11月6日至21日,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第一次大会在延安参议会大礼堂胜利召开,被聘为参议员的李介夫出席大会并代表华侨向参议会提出了多项建设性提案。如,《边区政府应扩大对海外宣传、以团结华侨参加抗日建国大业案》、《发动海外华侨投资建设边区案》、《请边区政府给延安华侨更多的帮助案》和《电请海外各地侨胞向边区投资,发展各种工业案》等。这些提案都被大会照原案通过。
此后,李介夫参议员作为边区参议会中的华侨代表,团结和联络海内外广大华侨,为边区的华侨统战、经济建设、文教卫生、科学技术以及边区的政治斗争等做了大量的工作。
1942年2月,李介夫领导下的延安侨联发起创办了西北华侨实业公司。该公司的创办为促进边区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接着,由李介夫等倡议,边区政府创办了华侨毛织厂,藉此号召吸引海外华侨汇款到延安投资。同年3月15日,延安侨联、西北华侨实业公司和东方各族反法西斯同盟三方联合致电在重庆的周恩来,并转救侨委员会:向难侨致以亲切的慰问,并汇款救济以示关怀。这一义举,极大地促进了边区华侨统战工作。嗣后,为宣传和研究工作的需要,延安侨联在李介夫的主持下,开展了一次欢迎留延安华侨参加的《我的一日》征文活动。这次活动以真人真事、真情实感热情歌颂了抗日民主的陕甘宁边区和英勇抗日的八路军、新四军将士,揭露了国民党顽固派破坏团结抗日、坚持反共立场的真正面目,在海外内华侨中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1944年12月,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第二次大会在延安召开,会上,李介夫参议员再一次代表华侨提出了《勉励南洋华侨联合当地民族、配合太平洋攻势、反对日本法西斯、反对伪政权亲日派斗争,准备援助盟军登陆,并慰问在日本蹂躏下的侨胞案》、《慰问大后方难侨难胞,责成国民政府切实救济、清查和公布历年赈款案》等,获得大会通过。
抗战期间,以李介夫为代表的全体留延安华侨,满怀救国之志,全力投身于陕甘宁边区的建设和伟大的抗日战争,他们的真诚奉献和卓越努力,受到抗日各界的好评,更是一再受到中共中央的嘉奖。延安《新中华报》社论就曾经指出:“华侨所有直接、间接参加抗日斗争以及对政府财政上的帮助,都说明了华侨在抗战中的巨大作用。没有他们的努力,国内的抗战一定是更加困难的。”
抗战胜利后,李介夫奉命奔赴东北,任中共蟾榆县县委书记。1948年奉调中央担任中央统战部华侨政策组组长。1952年调中央对外联络部工作。
1965年9月,李介夫奉调担任湖南师范学院副院长。1981年秋,年逾70的李老当选为湖南省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席。此后,作为湖南省侨界领导,李介夫老当益壮。为湖南省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奉献余热,做了大量极为有益的工作,受到广大群众的尊盘.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